按照一般的常识,“膏方”是一种补药,“补药”是一个宽泛的概念,是指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和其他滋补品的总称。“补药”在中医药学中是一个术语,是指能补益正气、扶助虚弱、治疗虚证的药物,也可称为“补益药”或“补养药”;补药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两个部分。
膏方是指一类膏状制剂,无论是药厂成批生产的成方膏滋药,还是药店定制加工的临方膏滋药,由于一般的膏方中都有参茸等补益中药,阿胶、糖、蜂蜜等滋补营养物料配伍应用,使膏滋药具有一定的补养作用。因此,膏滋药也是众多补药形式中的一种。
膏方不等同于进补进补就是通过服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品、药物增强体质,达到防病治病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的生活起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人们对进补的需求和形式也随之产生的许多新的变化。从传统的服用补品、补药、补膏以治病补虚,到注重追求精力充沛、降脂减肥、养颜美容,如何因人、因病、因时,科学有效地加以进补,值得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。
但是,中医用膏方,并不是“惟膏方是补”。临床应用中,从辨病用膏方到辨证用膏方,无不首先以“论治”为前提,膏方往往治病之中求滋养,攻邪之中求补虚,攻补兼施,有的放矢,把握分寸,不盲目“骤补”、“滥补”。膏滋是补药的制剂形式之一 中药进补有多种用药形式。补药可以单味独用、汤剂复方配伍、与食物相配制成药膳或制成各种剂型的中成药。
汤剂复方配伍时,除人参类需另炖或切片、研粉外,一般植物来源的补药均与其他中药饮片同汤共煎;动物药加工服用时以另炖、熬胶、研粉吞服为主。补药制成中成药,剂型就极为丰富,既有浆剂、注射液等各种成药剂型。
常见的各种剂型的成药补药有六昧地黄丸、健步虎潜丸、灵芝片、右归丸、香砂六君丸、参苓白术散、人参补酒√L珍丸,归脾丸、复方胎盘片、七宝美髯丹、雪蛤参精等。
膏滋就是如上所说的中成药制剂中的一类形式。常见的成方膏滋有二冬膏、琼玉膏、参鹿补膏,十全大补膏、桑椹膏等品种。由于膏滋经过传统道地的制剂加工和特殊的配料,膏滋并无一般汤剂之苦味,甘甜易服,容易吸收,与其他滋补制剂相比,颇具优点。
膏方有中成药补药的复方优势 补药可以按类分为补气药、补血药、补阳药、补阴药,临床根据气、血、阴、阳的不同虚证选择配伍相应的补药。如人参、党参、西洋参、太子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等均有补气作用;熟地黄、制首乌、当归、白芍药、阿胶等均有补血作用;鹿茸、蛤蚧、紫河车、冬虫夏草、山茱萸、淫羊藿、肉放蓉、杜仲等均有补阳作用;沙参、天门冬、石斛、玉竹、百合、枸杞子、女贞子、龟版等均有补阴作用。
由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气、血、阴、阳互相资生、互相依存,在发生虚损时,也常是互相影响,因此实际临床上并不是各类型虚证都是单独出现,而会气血两亏、阴阳俱损等相兼出现,治疗上就需要气血双补、滋阴补血、阴阳兼顾,数药并用。
相形之下,对于众多剂型的补药,各种制剂组方既定,不能修改;而膏方能临证处方,可随证加减,能够做到一人一方,配伍严谨,针对性强,制剂稳定,体现出辨证施治、复方配伍、药力共出的优势,或治病补虚、或攻补兼施,以治病为主,兼能补益。
服用宜忌 “是药三分毒”,所以不论膏方,还是补药,服用适当.身体受益,服用不当,反受其害。如体壮邪实的患者就不能滥用补膏和补药,否则实邪不易外达或消除,使病情加重或缠绵难愈;在服补药和补膏期间,如遇感冒发热等急症,即应停服补药,待急症治愈后方可继续服用,必要时可配以健脾开胃药,以免苔后胃代,影响饮食。
因此无论膏滋还是以其他形式服用补药,在选用和服用时,都应注意掌控自身身体状况和药物功效特点,正确服用。